问张山人疾

:
先生沈病意何如,蓬艾门前客转疏。
不见领徒过绛帐,唯闻与婢削丹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端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187篇诗文

猜你喜欢

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

: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阵阵荷花的香味扑鼻而来,熏香了我的衣服。你现在在哪里钓鱼呢,何时才划舟归来呢?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我坐在这里钓鱼,看着四周的风景,我不禁感叹:我还比不上那比翼双飞的鸳鸯呢,至少它们可以一起钓鱼,互相亲近呢。

参考资料:

1、 丹微.与罗非有场约会.信息时报,2007-07-20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ruǎn)郎何处弄船归。
暑衣:夏衣。阮郎:此处阮郎代指李端公。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jī)
鸳鸯侣:比喻夫妻。鸳鸯: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犹得:还能。近钓矶:一作“绕钓矶”或作“傍钓矶”。矶:水边突出岩石或江河中石滩。钓矶:岸边石,垂钓处。

参考资料:

1、 丹微.与罗非有场约会.信息时报,2007-07-20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这是一首类似求爱诗,是晚唐著名花冠鱼玄机的作品之一。此诗文笔优美,韵调和谐,就其风格而说,可以说是十分大胆,这表现在对爱情坦然歌咏,毫不掩饰上。在这首诗中,作者表现出大胆的追求和深沉的爱慕,而且写出了夏日里的清闲。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无限”,爱屋及乌,喜欢一个人时,会喜欢关于他的很多,甚至一切。鱼玄机应该不知道李端公的垂钓处有荷花,即使有,也不一定会“染衣”。一个“染”字,可谓道尽无数风光。在夏天的午后,他静坐在荷塘旁边的碧绿色的大树下面钓着鱼,看起来似乎是陷入了沉思中。清风轻轻地吹拂着他的衣裳,轻巧的夏衣轻轻飘动之,给人以飘逸的感觉。这是诗人的想像,而且不是一般的想像。阵阵荷花的香味,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熏香了他的衣服,平复了夏日的烦躁。“荷香”,绝非一点香,是无限。其实诗人要表达的就是对李端公的喜欢是无限的。画面静中带动,情趣怏然,似乎回归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垂钓者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沉思,真可谓是道不尽的风流。这首诗作为夏钓的代表之一,决不为过。阮郎,是情郎的代称。这两个字,透出了诗人的绵绵情意。主动称对方为郎,恐怕不经过对方默许,一般不敢叫出口,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喜欢一个人,自然也会关心他的一举一动,一位朝廷官员,想去钓鱼,不可能犯愁回不来,找条船也不会很困难。诗人其实已经进入到一种状态,这就是爱,就是关心。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只有关心是不够的,还不足以展现一个恋爱中人的全部,还要充满激情的想像,再浪漫也不为过。在垂钓人的旁边,会有鸳鸯游伴,现实中可能没有,但诗人愿意让他有,这是诗人徜徉在爱之河中的缘故。这一句诗人还嫌味道不足,又把自己放进来,看着旁边幸福的鸳鸯,诗人竟让自己也像鸳鸯一样,陪在李端公身旁垂钓,要作个竞赛,欲与鸳鸯试比双:看到底是鸳鸯幸福,还是自己幸福。诗人的大胆表白的确可爱。

参考资料:

1、 丹微.与罗非有场约会.信息时报,2007-07-2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征雁

: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秋意萧索,长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92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秋空万里净,嘹(liáo)(lì)独南征。
万里净:一作“万里静”。征:远征。嘹唳:即凄清响亮的鸣声。独南征:一作“雁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风急:一作“风凌”。

塞长怯(qiè)去翼,影灭有馀声。
塞:边关,险要处,这里指大雁所飞之地。怯:一作“怜”。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92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钱起的家乡在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长安(今陕西西安),难以归家。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长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

  此诗首联运用动静交错、点面结合的方法,寥寥数语,点画出一幅秋空雁过图。雁声凄凉,定下了全篇基调。颔联写鸿雁南飞的行色。一个“冷”字,一个“惊”字,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凉气氛。颈联紧扣诗题,先写大雁征途遥远,呼应题中“征”字,再写诗人遥望大雁南飞,是写“送”字。诗人的担心,正说明他对大雁寄寓了深情。尾联以“乡愁”作结,正是题意所在。诗人目送大雁,视野逐渐模糊,仿佛随着大雁看到了故乡,于是乡愁渐生,转承得十分自然巧妙。

  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长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袭美春夕酒醒

: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几年来无所事事漂泊于江湖,这一次又醉倒在黄公的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酒醒后才发现月亮挂在天上,花影映满全身需要有人来扶。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322-32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97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lú)
傍江湖:江湖漂泊,此处指隐居。黄公酒垆:原指竹林七贤饮酒之处,此诗指自己的饮酒场所。

(jiào)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qìng)人扶。
觉:酒醒。倩:请。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322-32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97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309-13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黄昏时候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啊,有负你了,荆山,又映进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这时倒羡慕卞和,他被砍掉了双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阶前屈辱奔趋。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0-51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jīng)山入座隅(yú)
封印: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刑徒:受刑之人;囚徒。愧负:自愧逊色。荆山:此处指虢州湖城县(今河南灵宝)南的荆山,乃传说中黄帝铸鼎处。座隅:座位的旁边。

却羡卞(biàn)和双刖(yuè)足,一生无复没(mò)阶趋。
卞和:春秋楚人。刖足:断足,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没阶:尽阶,走完台阶,为迎送宾客的礼貌行为。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0-51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南)得到一块玉璞,曾献之于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误认为是石头,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双足砍掉。后来,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宝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荆山与作者所在的荆山同名,故有这样的联想。卞和因献玉而两次被刖足,这是无比悲惨的遭遇。可是李商隐却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样把双足砍断,这样,就再也不必在官府奉迎趋拜了,其惨烈又还迥出乎卞和之上。

  李商隐写作曾被人讥为“獭祭鱼”,因为他很喜欢用典。其实李商隐诗的许多典故都是用得很成功的,比如这首诗,在用典上就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诗人是从眼前的荆山联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荆山,又由这一荆山联想到卞和献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联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这一典不可。二是花样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来用典,“典”只是辅,只是宾,是诗人此时那种强烈愤懑之情的映衬,一个“羡”字,真是惊心动魄,令人不忍卒读。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0-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觉衰

: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早知人生,衰老难辞;不曾想到,来势何迅。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我生今年,理应未衰;不知不觉,老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牙齿已松,头发脱落;四处奔走,力已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徒有慨叹,无可奈何;人皆如此,何必伤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彭祖老聃,今日何在?圣如周孔,早归寂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寿者圣者,为人称颂;但无一人,存活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此时惟愿:美酒作伴;朋友相聚,同饮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春光美好,即将逝去;桃红李白,枝叶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阳光明媚,绿野连天;杳杳归鸿,天际长鸣。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呼朋唤友,出门踏青;手持扶杖,登上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临高快意,放声高歌;犹如商颂,不绝余音。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不谓:不打招呼。侵:渐近。

今年宜未衰(shuāi),稍见来相寻。
宜:应该。稍见,见经。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种:形容头发短少。

(duō)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咄:叹词,表示失意或无奈。

彭聃(dān)安在哉?周孔亦见沉。
彭聃:即彭祖和老聃,为古代长寿者。周孔:即周公和孔子,为古代圣人。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yǎo)杳归鸿吟。
杳杳:高远的样子。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yí)音。
遗音:声音不断,余音袅袅的意思。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一般读者都知道柳宗元的诗中总是充满了一种酸楚哀怨,凄婉幽深和感厄愤郁之情。特别是在永州所作诗篇,取境大都以清冷、幽僻、寂静为主色调,读起来给人以郁闷压抑、吞吞吐吐的感觉,总缺少一些豪迈潇洒、明快超脱。而此诗却一反常态,使人耳目一新,在柳宗元诗集中,可算得上十分难得的“快诗”。

  《觉衰》诗的“快”,首先表现在对衰老的态度上。面对提前来临的衰老,他不再是悲悲切切,嗟叹不已,而是显得超脱旷达。这种态度表现在诗的一、二层中。诗的第一层写“衰至”的感受。衰老虽然不期而至,而且来势凶猛。四十岁左右正值盛年的柳宗元,已经是“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显出了十足的老态龙钟之状。诗的开头,可谓是曲尽老态。留下一个应该怎样面对过早到来的“衰”的问题。诗的第二层,是写对“衰至”的认识和理解。笔势一转,陡然生力,表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识。他以穿越古今、看透人生的目光,找到了面对衰老的最好的方法——潇洒和超脱。诗中写道:“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古代的寿者如彭祖、老聃,早已消失于人世间了。人人称颂的周公、孔子,也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归于寂静了。无论是长寿者,还是圣贤者,都无法逃避必死的自然法则。这是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议论。诗人把寿者、圣者同普通人等量齐观,一切的人在衰老和死亡面前,都是公平无私的。因此,大可不必为功名利禄而患得患失,耿耿于怀,也无须因失意落魄而唉声叹气。只有看透了这一层,精神上才能获得轻松和超越。这种见解和情怀,在柳宗元别的诗中很少见到。

  《觉衰》诗的“快”,第二个鲜明特点是行为上的潇洒倜傥。面对衰老,面对春光流逝,许多人都会自伤老大,嗟老叹穷,痛感人生苦短,光阴虚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通病。柳宗元在此诗中却表现得潇洒豪迈:“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与朋友常举酒杯,放怀痛饮,何愁之有,此其一也;“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呼朋唤友,成群结队,郊外踏青,登高抒怀,又何忧之来,此其二也;“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放声高唱古代颂歌,情韵悠扬余音不绝,何闷不去,此其三也。此番举动,其豪迈不下李太白(李白),其潇洒可敌谢康乐(谢灵运),实在让人刮目相看,难怪周珽在《唐诗选脉全通》中评价此诗说:“绝透,绝灵、绝劲、绝谈。前无古人者以此,言人当及时行乐也。”蒋之翘说此诗“失却子厚本色(《唐四家诗》)”。虽然两人评价的角度不同,说法不一,但共同地证明了一点,柳宗元的这首诗,给了读者一种新鲜别样的感觉——快意。

  从《觉衰》这首诗,读者看到柳宗元人生、性格的又一侧面。幽怨、哀叹和凄婉不是柳诗的全部,他的诗同样可以潇洒豪迈,可以旷达超脱。这首诗展示了一个更生动更真切和更全面的柳宗元。苏轼说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此话是颇有见地的。此诗正是忧与乐相互渗透、相互陪衬,超脱旷达使幽怨显得更加婉曲,潇洒倜傥使孤愤变得更加强烈。诗人自己在《对贺者》中也是这样说的:“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庸岂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此诗,柳宗元以洒脱的外在形式,抒发出内心深处的哀怨之情,是饱含酸楚地“潇洒”了一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