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参考资料:

1、 杜甫著,杜甫全集 3,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597页2、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182页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zhǔ)晚晴。
阔:与孤相照。属:当也。

礼加徐孺(rú)子,诗接谢宣城。
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参考资料:

1、 杜甫著,杜甫全集 3,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597页2、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182页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注释
阔:与孤相照。
属(zhǔ):当也。
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银烛吐青烟,金樽(zūn)对绮(qǐ)(yán)

离堂思琴瑟(sè),别路绕山川。
琴瑟:比喻友情。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长河:指银河。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桃源图

: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神仙到底是有是无还非常地渺茫,桃源仙境的传说也实在是荒唐可笑。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流水盘旋绕着千回百转的山峦,这样的景象是画在生绡上的几幅图画,它们被挂在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武陵守是一位喜欢作画的人,他将桃源图题上字,装上封寄到远方京城的尚书省南宫中。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南宫先生得到画卷非常高兴,在图上挥笔题词,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图画妙绝传神,文章精巧工稳,奇异的仙境也恍恍惚惚好像移到了这里。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连绵不断。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秦朝与汉朝的衰败从来没有听说,天开地裂的变化他们也毫不关心。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远近的地方都种满了开花的桃树,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川原上蒸腾出灿烂的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刚刚来到这里还思念着故乡,经过长久的时间后这里反倒变成了家园。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不知道乘船的渔人来自什么地方,根据他的不同形象人们纷纷猜测向他打听。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渔人说起了刘邦斩蛇取代了秦朝,五马南渡之后如今已是东晋的天下。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听完渔人的叙述大家都凄然感叹,自己说迁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时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当年的万千事件我们都曾亲眼见过,不知到今天还有多少在流传着。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大家都争着拿出酒食来款待渔人,他们的礼节与器物都与世人大不相同。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渔人在月明之夜独宿在空空的玉堂中,骨冷魂清感觉到万念俱消,梦也不做一个。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半夜的时候听到金鸡在啁哳啼叫,太阳出来也让渔人感到怦然心跳。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在人家他还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最终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开了仙境。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船启动之后挥桨而进,再要回首仙境时,只看见一片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世上一般人哪能知道桃源究竟是真是假,到如今传说此事的人也还是那些武陵的居民。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98-99页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眇芒:本意为细小得使人看不清楚,此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荒唐:本意谓广大无际貌,引申 为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xiāo)数幅垂中堂。
盘回:迂回曲折。百转:弯曲处特别多。生绡:用细丝织成的极薄的绫帛之类的绸布,可作画画及裱画的底布。生绡数幅:指桃源图。垂中堂:悬挂堂屋正中。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太守:窦常(—),字中行,叔向子,弟兄五人,为长,京兆金平(今陕西兴平)人。好:本作美好解,此引申为善,喜欢讲。好事者,喜欢作画的人。题封:题字捆札封贴。

南宫先生忻(xīn)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南宫:南宫本为南方列宿,汉用以比喻尚书省。后汉郑弘为尚书令,取前后尚书省政事,著为《南宫故事》一百卷。后又称礼部为南宫,礼部属尚书省。又唐代尚书省位置在大明宫南,习称南宫。南宫先生:疑指卢汀,时卢为虞部郎中,属尚书省官。之:代词,指《桃源图》。波涛入笔:指南宫先生在图上题字,笔势浩荡,波浪起伏。驱文辞:遣词造句,指题辞。

文工画妙各臻(zhēn)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文工:文章精巧工稳。画妙:图画得妙绝传神。臻:达到极点。异境:异地。恍惚:好像、仿佛。斯:代词,此处。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四接屋连墙: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即连绵不断。千万日:年深日久,房屋愈建愈多。

嬴颠刘蹶(juě)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赢:秦朝的国君姓赢,代指秦朝。颠:颠覆、倒塌,指秦灭亡。刘:汉朝的皇帝姓刘,代指汉朝。蹶:跌倒,亦指灭亡。地坼天分:天地分开。指三国及东晋两段中国分裂割据的历史。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近远:或作远近。蒸:同蒸,焕发。红霞:形容红艳艳的桃花遍地盛开若天上摆布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乡邑:家乡、故里。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渔舟之子:即《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物色:访求、查寻。相猜:相互怀疑。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大蛇中断:指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丧前王:指汉灭秦。群马南渡:指西晋亡,晋君臣南渡偏安,是为东晋。开新主:指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新政权。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几许:多少。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zūn)(zǔ)异。
相馈:给酒食招待渔人。礼数:风俗礼节。樽俎:盛酒食的器具。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玉堂:本为宫殿的美称,也指仙人居所。

夜半金鸡啁(zhāo)(zhā)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啁哳:杂乱的叫声。火轮:太阳。客:渔人。惊:惧怕,指渔人怕与桃源中人分别。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人间有累:指人间有家人牵挂。不可住:不能久在桃源。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苍苍:空旷迷茫貌。烟水暮: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世俗:世上一般人。宁:那能。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98-99页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此诗巧妙地借王维、刘禹锡等的“桃源仙境”之说,摒排众议,指出朝代神仙之说的荒唐,认为桃园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传说。全诗以议论始又以议论终,中间夹以桃源故实的铺叙与桃源图画的描绘,从而使议论新而不空,描叙平中见奇。

  王维《桃源行》只重本事,层层叙写,句句本色,不露凿痕,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后人再作,必出新意,若无意,不必重作。韩愈借桃源图画为题材,力辟神仙之说,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摒排众议,恢复桃花源的本来面目;桃花源不过是传说之乡、想象之境。

  韩诗所以能与王诗并肩要在有二:一是否定了前人,包括王维把桃花源写成“仙境”,而蛊人“出世”的主题。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这种思想在韩愈的时代是进步的,也是韩诗高出的原因。二是诗的写法与语言的运用,起结照应,道出题旨,中先叙画作案,次写本事,间议提顿,语尽铺张,通畅流利,雄浑奇伟。章法结构翻波叠浪,曲折有致。在句法上,其它七言古多用对句,而韩诗多用奇句,句法多变,形成了这首诗流利奇伟的特点。

  全诗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束,中间夹以桃花源中的故实,既突出了议论的意义,又不显得空泛。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汤贵仁. 韩愈诗选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遍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老朋友相见只能握手相看,谁敢说话呢,你不瞧见那边军人的刀剑挂在腰边吗?

遍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他们无非是敲诈勒索,抢劫财物,你藏在哪里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善良的人民,在他们的屠刀下含冤死去。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他们什么都能做得出来,把古寺拆掉,用拆下来的房梁屋柱来修筑自己的营寨,他们把荒坟扒开,用坟上的砖来砌自已的城垒。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luán)舆幸蜀年。
在这种年头里,郡侯被驱逐出去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事。你看那唐僖宗自己,也不是怆惶地逃到四川去了吗?

参考资料:

1、 陈增杰编著.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第1143-1144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204-206页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旅泊:旅居。郡中叛乱:指池州(今安徽贵池)发生的兵乱。郡:州郡。同志:友人。军家:军将。

(biàn)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平人:平民,百姓。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zhòu)城砖。
甃:修筑。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luán)舆(yú)幸蜀年。
郡侯:郡守,州郡长官。浑闲事:简直是一件平常的事。政是:正是。銮舆:皇帝的车驾。幸蜀:广明元年,黄巢军攻占长安,僖宗仓皇出逃,前往四川。

参考资料:

1、 陈增杰编著.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第1143-1144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204-206页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遍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动乱年代的生动写照。公元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銮舆西迁。各地地方军阀、地主武装拥兵自重并趁乱抢夺财物,迫害人民,到处发生着流血恐怖事件。在这些“乱世英雄”心中,天理,王法,朝廷命官等,全都不算回事。韦庄《秦妇吟》就写过官军的纵暴:“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而当年杜荀鹤旅途停舟于池州(今安徽贵池。唐时一称秋浦郡),遇郡中发生兵变,郡守被乱军逐出,恐怖覆盖秋浦。诗人目睹这一切,忧心如焚。“诗可以怨”,或者说“愤怒出诗人”。他写了这篇《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诗人落笔就描绘了郡中叛乱后的恐怖世相。人们握手相看,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这是一种极不正常、极为压抑的情况。对于它的原因,只轻轻一点:“军家刀剑在腰边”,“在腰边”三字极妙,暴力镇压的威慑,不待刀剑出鞘,已足以使人侧目。乱军的跋扈,百姓的恐慌,诗人的不安,尽在不言之中。这种开门见山的作法,使人感到这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按捺不住的激发。

  “徧(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二句承上“军家刀剑”,直书乱兵暴行。他们杀人越货,全是强盗的行为。其实强盗还害惧王法,还不敢如此明火执杖,肆无忌惮。“平人”即平民(避太宗名讳改“民”为“人”),良民,岂能杀?更岂能乱杀?“杀”字前着一“乱”字,则突出行凶者面目的狰狞,罪行的令人发指。“不怕天”三字亦妙,它深刻地写出随着封建秩序的破坏,人的思想、伦常观念也混乱了。正常时期不怕王法的人,也应怕天诛。但天子威风扫地的末世,天的权威也动摇了,恶人更成“和尚打伞”,为所欲为。

  更有甚者:“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甃音zhòu,用砖砌造),拆寺敞坟,在平时会被视为极大的罪孽,恶在不赦,此时却发生在青天白日下。战争造成大破坏,于此也可见一斑,参阅以《秦妇吟》“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尤觉真切。诗人通过搜宝货、杀平人、拆古寺、开荒坟等时事,生动地表现了满目疮痍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表现了对乱军暴行的咬牙切齿。

  现实很残酷,问题很多,然而诗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也老老实实承认了这一点:“郡侯逐出浑闲事,正值銮舆幸蜀年。”这像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带着九分伤心和一分幽默:这种局面,连一方“诸侯”的刺史都毫无办法。不但无法,他还自身难保,让“刀剑在腰边”的乱军轻易地撵了,全不当回事儿。不但郡守如此,皇帝老官也自身难保,被黄巢、尚让们赶出长安,也全不算回事了。“銮舆幸蜀”,不过是好听一点的说就而已。诗末的潜台词是:如今皇帝蒙尘,郡守被赶,四海滔滔,国无宁日。你我同仁空怀忧国忧民之诚,奈何无力可去补苍天。只好写下这一页痛史,留与后人评说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719-72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野望

: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遥远的阴云重重叠叠。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云雾缭绕。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稀疏的树叶在秋风中更快脱落,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的这么晚?要知道黄昏时乌鸦早已宿满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0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3、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清秋望不极,迢遰(dì)起曾(céng)阴。
迢遰:即迢递,遥远貌。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叶稀风更落,山迥(jiǒng)日初沉。
迥:远。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归何晚:为何回得晚。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0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3、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清秋望不极”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迢遰起曾阴”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句则是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2、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秋怀

: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餐霞卧旧壑(hè),散发谢远游。
餐霞: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散发,乱发纷披。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

(shuò)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

(sà)飒风卷沙,茫茫雾萦(yíng)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chuàng)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

(héng)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蘅兰句:蘅,杜蘅。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