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淡去淡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留下的文物已草蔽连空,只有这淡远的天空和飘忽的白云依旧古今相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苍山翠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文物:指礼乐典章。淡:恬静。闲:悠闲。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chóu)(chàng)无日见范蠡( lǐ),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淡去淡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淡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淡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淡去淡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淡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范蠡:春秋时辅佐越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六朝留下的文物已草蔽连空,只有这淡远的天空和飘忽的白云依旧古今相同。
苍山翠柏间百淡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
⑴宣州:唐代州名,在今安傲省宣城县一带。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水阁:开元寺中临宛溪而建的楼阁。宛溪:又叫东溪,在宣州城东。夹溪居人:夹宛溪两岸居住着许多人家。
⑵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文物:指礼乐典章。
⑶淡:恬静。闲:悠闲
⑷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⑸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⑹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吴越春秋中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⑺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其他在宣州城之东,属江苏省。这里指太湖。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淡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淡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淡去淡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4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赠张云容舞

: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舞动的衣袖掀起阵阵香风,衣香体香久久不散。纤细柔软的身姿亭亭玉立,像红莲摇曳在秋雾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躯体和双臂缓缓舞动,像刚被风吹出山谷的轻薄云彩,又像清风徐起时柔嫩的柳条,低拂池水将影儿映进水里。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1-222、 保安著.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11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qú)(niǎo)袅秋烟里。
阿那曲:词牌名,初为杨贵妃创制。阿那,又作“婀娜”,形容舞姿柔美。罗袖:丝织衣服的衣袖。动香:舞袖舞动,香气飘散。红蕖:红莲,粉红色的荷花。这里比喻舞姿。蕖,即芙蕖,莲花的别名。袅袅:纤细柔软的样子。秋烟:初秋的薄雾,取其透明。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轻云:轻薄的云彩,比喻舞姿。乍,刚,刚刚。嫩柳:柔嫩的柳条,比喻舞姿。初,刚开始。这里的“初”,与上句的“乍”都表现舞姿的灵巧、轻柔。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1-222、 保安著.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11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这首词是写给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歌女张云容的,描写其舞蹈的美妙姿态。用比喻手法,说舞姿像薄雾声亭亭玉立的红莲,像山岭上缭绕的轻云,像在春风中拂水的柔嫩柳条。全词给人以软美的意象。这是一种典型的软美。杨贵妃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语言艺术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罗袖动香香不已”,是说绫罗的广袖舞动起来,像阵阵春风吹来,芬芳四溢。古代妇女衣妆多为广袖,加上“罗袖”细软,故舞动起来十分轻盈。“动”,舞动起来。“香”是指舞动时煽出的阵阵香风,带有宫人的脂粉味。由视觉到嗅觉,而且是“香不已”,都是称赞其舞姿之妍。“红蕖袅袅秋烟里”,是说好像红艳艳的荷花在初秋的轻烟里摇动。“出水芙蓉”本身就很美,再加上淡淡的“秋烟”薄雾,就像在轻纱中冒出的玉人,而且在荷风中露出“袅袅”柔美的身姿,就显得更美了。这是用“红蕖”作比喻,形容张云容的舞姿之美。

  “轻云岭上乍摇风”,是说像岭上聚着白云,风儿忽然吹来立即飘浮一样。有时女演员伫立舞台,真如云挂秀岫。“乍摇风”极其形象地写出她突然问飞舞起来,给人带来意外的惊讶之感。这是从动作变换上写张云容的表演艺术。“嫩柳池塘初拂水”,是说像池边嫩绿的柳丝拂着平静的水面。“嫩柳”是喻舞人的娇小美丽,“拂水”指长袖舞动频频轻拂光滑的地面,似“嫩柳”拂池塘之水激荡起无限的涟漪。这句说明张云容舞姿之柔。

  这首诗首句是总的概括,后三句全用比喻,是“香不已”的具体化。全诗以物作为审美对象,展开联想,描绘出张云容歌咏舞蹈表演的作品是很难写的,因为很难将优美的动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杨贵妃这一首却写得很不错,有自己的特色。史书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的确,只有对音乐舞蹈本身是内行,才能有这样生动的描绘;只有具有诗才,才能用这样优美的文字并以诗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杜运通评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1062、 程自信注评.唐五代词二百首:黄山书社,1998:7-83、 李绍先,李殿元著.古代巴蜀妇女的文学生活:巴蜀书社,2009:55-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莲花

: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yà)轧兰桡(ráo)入白蘋(pín)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ruǐ)有香尘。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首句写荷塘,远观其美丽,就像银河一般 “摇滟”二字精炼的写出荷花的姿态,二句写近观莲花,远近结合。后两句把莲比成“洛神波上袜”,写其轻盈之姿,更突出其美。本诗咏莲,从所处环境,姿态上赞美莲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景阳井

: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胭脂井(也就是景阳井)到现在只剩下让人悲叹的故事了,明明之前皇帝和后妃在里面海誓山盟,要求同生共死的(可是后妃张丽华死了,陈后主却苟且偷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作为越国之功臣,吴国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却是被越王勾践沉尸在吴国宫殿外的河里,那河中的污泥埋葬着美丽的西施。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有关景阳井,是南朝的故事,到李商隐时也将过去三百年,估计文人以此典故写成诗歌、散文的已经很多。比如唐朝诗人温庭筠的《题望苑驿》诗:“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晓自知。”景阳井的故事到后唐,文人们还是很熟悉的很喜欢引用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离思五首

: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著压(一种织布工艺)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参考资料:

1、 王明韶,曾凡星,王传光.《走进诗歌部落》: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08:152-1532、 《古诗文诵读》编写组.《古诗文诵读 初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5:第81页3、 方鸣.《一生最爱古诗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436页4、 李杰虎,李婕,路开源.《新编大学语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9:73-74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zān)绿丝丛。
篸:古同“簪”。

须臾(yú)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须臾:片刻,很短的时间。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散漫:慢慢的。

闲读道书慵(yōng)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慵:懒惰,懒散。水晶帘:石英做的帘子;一指透明的帘子。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liǎo)花纱嫩麴(qū)尘。
吉了:又称秦吉了,八哥。嫩麴:酒曲一样的嫩色。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pī)(màn)最宜人。
纰缦:指经纬稀疏的披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此句由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意思是已经观看过茫茫大海的水势,那江河之水流就算不上是水了。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句化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意思是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称不上彩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随便,草率地。缘:因为,为了。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发:开放。白人:皮肤洁白的人。诗中指亡妻。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参考资料:

1、 王明韶,曾凡星,王传光.《走进诗歌部落》: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08:152-1532、 《古诗文诵读》编写组.《古诗文诵读 初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5:第81页3、 方鸣.《一生最爱古诗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436页4、 李杰虎,李婕,路开源.《新编大学语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9:73-74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其一

  其一是回忆情人晓镜中残妆慵懒的可人情态。诗人同韦丛结婚,二人恩爱无比,这首诗是“思”情人一夜恩爱晓起后残妆慵懒的动人情态。诗人不直接去抒写,而是“自爱残妆晓镜中”的情人,残妆晓镜中的她,钗环参差不齐,绿色丝缕丛杂不整。很快日出东方映照面颊红如一朵胭脂,脸庞肌肤红润柔腻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样,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明丽动人娇媚的风姿。

  其二

  元稹这首诗的一、二句,也给人以超凡绝尘之感。碧山清泉漫流,万树桃花掩映,已非崔护《题城南庄》“人面桃花”小家碧玉,楼中丽人定是美艳绝伦的仙姝无疑。置景由远及近,敷色自浅人深,焦点渐次凸现,为人物登场设置了悬念及具体环境氛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如果两者与规定戏剧情景浑融,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绝佳艺术效果。

  三、四两句推出人物,工笔细描闺中“画眉”故事,对照着笔,角度则从一方眼中写出,此亦有助于丰富潜在的戏剧因素与人物心理层次。“闲读道书慵未起”,“道书”不管是致用明道的儒家经籍,或是羽客仙心的方外秘篆,“闲”字传神地刻画了心不在焉的可笑情态,是一层深曲对比;“慵”既描述一方眼中的楚楚可怜,又流露无限呵护挚爱深情,是二层深曲对比;风光旖旎的闺房之乐出以如此潇洒高雅笔致,是三层深曲对比。“水晶帘下看梳头”也有许多曲折:水晶帘与美人妆,一层;情人眼里看与被看,又一层;好景不长,水月镜花,则更深一层。苏轼《江城子》词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同样以“乐境写悲哀”,同样表现对亡妻死生不渝的深长思念,同样打破并浓缩了时空界限。所不同的是,苏词托之以梦,入而即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元诗则沉浸一往情深的回忆,仿佛在银幕“定格”,痴看而竟不知所以了。水晶帘下看梳头”感性的神往,都能引导读者走向真善美诗境,从而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与美学意义。
    
  其三

  这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首二句写著压的红罗总是追逐新颖的花样,就好像别的女子总是一个比一个动人。绣着秦吉了花纹的轻纱染上了迷人的酒曲一样的嫩色,你不要说纱太薄,因为只有这样的纱才是最好的。正是因为亡妻韦丛典雅淡泊,贤惠端庄,诗人才把她比作经纬稀疏的纱布才是最好的,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却也只有深情者才能才能表现出这种天长地久的真挚。

  其四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春天里百花齐放,诗人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那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春天百花争奇斗艳,诗人摘了梨花,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妻子不像其她女色,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就好像那洁白的梨花,静静地在枝头绽放。可是,妻子已经过世,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孤零零地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绿叶,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第12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嫦娥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píng)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深:暗淡。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描绘的是主人公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独处孤室的不寐者看着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寂静的长夜中,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的交代。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5-121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