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我坐在潭边的大石上垂钓,潭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在树枝藤蔓间嬉戏打闹。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这座山上。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不如身披月光唱着歌荡桨而归。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 .《全唐诗选注》 :线装书局 ,2002年 .2、 许海山 .《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 .垂钓坐磐(pán)石,水清心亦闲。
磐石:大石。亦:一作“益”。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téng)间。
行:一作“游”。
游女昔解佩(pèi),传闻于此山。
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zhào)歌还。
沿月:月下顺流行船。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 .《全唐诗选注》 :线装书局 ,2002年 .2、 许海山 .《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此地环境清幽,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浩然常游此地,诗集中就有三首于此得题。“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处。这是一首带有古诗意味的律作。诗人常游于万山,诗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题。此诗诗风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
首联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所谓“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就可理解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闻一多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唐诗杂论》)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正是此中境界的写照。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
关于孟浩然的人品,王士源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孟浩然集序》)王维在绢本上绘制的孟浩然肖像“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韵语阳秋》引张洎题识)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可用风清骨峻四个字来形容。它体现在孟氏诗中,就浇铸出孟浩然的诗品。
正如闻一多所说,《万山潭作》一诗,这是诗的孟浩然,又是孟浩然的诗。诗人的心境是非常悠闲、清静、旷达、淡泊的;诗人的形象是“风神散朗”、“风仪落落”的。这确是诗如其人、人即其诗了。孟浩然所创造的人入其诗、诗显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冲淡。
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冲淡,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的特点,王维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王维的《青溪》,虽然写了素、闲、清、澹,但从“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诗句中,却可看见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孟浩然的《万山潭作》,虽然也写了清、闲,但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读者却可窥见他的旷达情怀。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第85-87页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8-6592、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黄鹤(hè)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情蛇山之黄鹤楼。“西:一作”高“。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情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张乐:奏乐。
诺(nuò)为楚人重,诗传谢朓(tiǎo)清。
诺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诗传谢朓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8-6592、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别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别景致。“难为别”,意寓以离别为难。“惜未倾”,意寓惜别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别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别之情,末后四句是送别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参考资料:
1、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532天迷迷,地密密。
天迷迷,地密密,公无出门。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九头熊虺会吞噬人的灵魂,严霜大雪几乎会把人骨折断。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凶恶的狗呀,听谁使唤?闻嗅跳蹿,要把人掀翻。佩兰客,品高行端,可它们要舔舐足掌精髓,却偏把你挑选。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只有天帝指令它们乘轩升天,手持玉星宝剑,倚靠黄金横木,它们才会意足心满。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我虽然跨着大马,却无能归还,因为历阳湖波汹涌如大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剧毒角龙抖动蛇身花纹,张开大嘴如血口大盘;狻猊以虎豹为餐,猰貐以人肉为食。它们狂乱地吐着谗涎,等待把佩兰客送到嘴边。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鲍焦吐枣而死,是因为无能自食其力吗?颜回年少鬓白,是因为呕心沥血吗?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颜回之死并非血气衰竭,鲍焦之死并非违背天意。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天公无道,贤才早陨;之所以会这样,是昭昭上天遭到肆意吞噬。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天道公明还怕你不信,那你就看看屈原。在先王庙,在公卿祠,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伟谲诡,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作《天问》,抒发情思。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huī)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熊虺:传说中食人魂魄的九头毒蛇。
嗾(sǒu)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嗾:唆使狗的声音。狺狺:狗叫声。索索:内心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狗向前闻嗅的模样。佩兰客:指品德高尚的人。出自《楚辞·离骚》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è)。
帝:天帝。乘轩:乘车,坐车。玉星点剑:镶嵌于事的宝剑。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历阳湖:麻湖,在今天安徽和县。
毒虬(qiú)相视振金环,狻(suān)猊(ní)猰(yà)貐(yǔ)吐馋涎(xián)。
虬:有角的龙。这里指巨大的毒蛇。狻猊:狮子。猰貐:传说中吃人的怪兽。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bìn)毛斑。
鲍焦:周代隐士,传说中他非自己种的粮食不吃,非妻子制的衣服不穿。后来饿在山中,吃枣子,受人责问,于是呕吐而死。出自《风俗通》。颜回:孔子的弟子。31岁就逝世了。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xián)啮,所以致之然。
衔啮:咀嚼。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呵壁书问天: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后,见楚国先王庙公卿祠上画着天地山川神灵等奇崛的景象,于是,写下了《天问》,对壁呵责,抒写胸中的愁思和满腔的悲愤。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久旱无雨,绿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渐渐干成了尘土;而豪门之家的花园因有井水浇灌,还在一天天扩大,景色一天天变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时值四月,许多达官显要把从外面买来正在开花的芍药花移植到新扩充的花园中,真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谁以国计民生为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8页 .绿原青垄(lǒng)渐成尘,汲(jí)井开园日日新。
垄:田埂。成尘:田野严重干旱,土干尘起。汲井:一作“汲水”。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8页 .吕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历史人物,其文章和诗歌,都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政治斗争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迹。《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诗中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意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类似。
首句“绿原青垅渐成尘”,落笔便把题中“旱甚”二字,变成生动的形象状入读者眼帘,让人们看到在旱魔面前,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一个“渐”字,说明旱情的发展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的,也透露出当权者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抗御旱情。从下文的“汲井”二字更可见出,只要执政者措施得力,旱象是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的。句“汲井开园日日新”,紧接上句而来,但这里所书的“汲井开园”者并非是焦虑于垅亩之间的农民,而是指“权门”贵族。在特大干旱面前,特权贵族的府第里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仅派人“汲井”抗旱保花,而且还在不停地扩建新园,在花匠奴仆汗水的浇灌下,各种花卉长势奇好,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儿。这里的“日日新”与首句中的“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愈显出达官贵人们所真正关心的不是社稷百姓,而是一己享乐。
第三句“四月带花移芍药”,写在严重旱灾面前“权门”的所作所为,点出题中“移芍药”三字。芍药带花移植本不易成活,但是,在“权门”的新“开园”中,没有怒放的奇花是不够惬意的,于是,“权门”就急令花匠奴仆“带花移芍药”。这里,“权门”所忙碌的是“移”花,而农民所忙碌的则是抗旱保苗,从这一对比中,就更可看出“权门”全然不念农民的疾苦,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享乐,从而显露出其官服下所掩盖着的丑恶来。
结句“不知忧国是何人”,是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一事所抒发的感慨。“权门”本有君命在身,重权在握,理应以国家社稷为重,以黎民的苦乐为念,但是,当严重的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他们却置民生于不顾,这就说明了他们并不是“忧国”忧民的贤达,而是祸国殃民的罪人。“不知”二字是明明知道,却故作糊涂,含有浓烈的讽刺意味。“忧国”二字是诗人思索问题的核心。联系“永贞革新”的历史来看,结句不啻是从本质上宣布了特权贵族不恤民苦、不忧国事的一大罪状,具有剑与火的战斗作用。
除了把深刻的政治思想附丽于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诗题对诗句的提领也颇值称道。诗句中并没露出“权门”的字样,要不是诗题中点明“移芍药”的主体是“权门”,诗的战斗性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似剑如火的地步的;有了“权门”二字的提领,读者就可以明白“汲井开园”的主体为何人,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另外,语言清新,对比鲜明,诗意含蓄,也都是这首诗歌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