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岳阳楼

: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岳阳城下江水浩荡,无边无际;独自登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春天,两岸的绿色与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仿佛红波尽头就是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50-351页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lán)
漫漫:大水无边无际的样子。危楼:高楼。 凭:倚、靠。

春岸绿时连梦泽(zé),夕波红处近长安。
梦泽:即云梦泽,古代面积极大,包括长江南北大小湖泊无数,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到唐代,一般称岳阳南边的青草湖为云梦。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张挂在厅堂上。

此地唯堪画图障(zhàng),华堂张与贵人看。
华堂:华丽的厅堂。 张:张挂。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50-351页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这是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留下的作品。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前四句中有三句都是写洞庭湖的浩渺无边。首句“漫漫”一词将洞庭湖的浩渺写得生动形象,三、四两句对洞庭湖的广阔作了进一步的描绘。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洞庭湖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一句,用“猿啼”、“雁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呼应。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诗为登楼抒怀之作。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写对京都的思念和行旅艰难的感慨。律诗中二联,常为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此诗突破常格,两联皆融合情景,境界深远。“春岸”两句,更融现景与想象于一体,为人称道。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在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的同时,也透过“独”、“苦”、“难”、“唯堪”等字,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50-351页2、 师长泰注评.白居易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201页3、 李月辉主编.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1:第6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阳城下江水浩荡,无边无际;独自登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
春天,两岸的绿色与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仿佛红波尽头就是长安
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
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注释
岳阳楼:岳阳城西门楼。唐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为岳州刺史,常与文士登此楼赋诗,自此著名。
漫漫:大水无边无际的样子。
危楼:高楼。 凭:倚、靠。
梦泽:即云梦泽,古代面积极大,包括长江南北大小湖泊无数,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到唐代,一般称岳阳南边的青草湖为云梦。
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张挂在厅堂上。
华堂:华丽的厅堂。 张:张挂。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50-3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留下的作品。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前四句中有三句都是写洞庭湖的浩渺无边。首句“漫漫”一词将洞庭湖的浩渺写得生动形象,三、四两句对洞庭湖的广阔作了进一步的描绘。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洞庭湖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

  “猿攀树立啼苦,雁点湖飞渡亦难”一句,用“猿啼”、“雁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呼应。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诗为登楼抒怀之作。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写对京都的思念和行旅艰难的感慨。律诗中二联,常为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此诗突破常格,两联皆融合情景,境界深远。“春岸”两句,更融现景与想象于一体,为人称道。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在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的同时,也透过“独”、“苦”、“难”、“唯堪”等字,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50-351页2、 师长泰注评.白居易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201页3、 月辉主编.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1:第6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春天,四十八岁的白居易终于结束了四个年头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生涯,赴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他途经岳州(今湖南岳阳)时,登上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眺望那烟波浩渺、优美如画的无边春景,写下了《题岳阳楼》。

参考资料:

1、 郭杰. 美景如画情韵悠长——读白居易《题岳阳楼》J. 文史知识, 2015(1):17-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6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yíng)女乘鸾(luán)已上天,仁祠(cí)空在鼎湖边。
嬴女:指传说中的秦穆公女弄玉。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中唐宰相权德舆有诗《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据宋·宋敏求《长安志图》所绘的唐太宗昭陵图,在陵域范围之内,有“瑶台寺”、“广济寺”、“澄心寺”、“百城寺”、“舍卫寺”、“升平寺”、“证圣寺”、“宝国寺”等。又据《金石萃编》记载:“瑶台寺,则《昭陵图》有之,在昭陵之西、澄心寺之南也。”据今考古,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处。此诗当是权德舆于昭陵所写。查其诗中之意,则与某位公主有关。

  “嬴女乘鸾已上天”。“赢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萧史教弄玉吹箫引凤,后来二人乘凤乌而去。此句以弄玉成仙比喻公主去世。

  “仁祠空在鼎湖边”。“仁祠”,明·杨慎《艺林伐山·仙陀》:“佛寺曰仙陀,又曰仁祠。”在此当指瑶台寺。“鼎湖”,本为古代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处,后借指帝王。如清·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此句指公主死后,空留下瑶台寺在唐太宗的昭陵旁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此句扣题,点明写诗之时是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月夜。

  “一望金波照粉田”。“金波”,月光。“粉田”,脂粉田,即公主的汤沐邑。此句再次点明季节,及瑶台寺与公主的关系。

  全诗大意: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那么,此诗中提到的公主是谁呢?

  此诗既然写于昭陵,则公主当是唐太宗的姐妹或者女儿。查《新唐书·公主传》,唐太宗的姐妹与女儿中,葬地与佛寺有关者有二:一、比景公主,始封巴陵……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二、晋阳公主……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又据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三》:“第五百九十三,《唐瑶台寺碑》:许敬宗撰,诸葛思祯正书。贞观十八年。”则至迟到贞观十八年,瑶台寺就已经存在,则此庙与比景公主无关。再据《新唐书·公主传》,“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与“粉田”之意正合,则晋阳公主的葬地极可能就在瑶台寺附近。

  当然,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算是很外围了,比起同母姐妹们,离昭陵主峰似乎太远,不符合晋阳的身份。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当时认为女子未及笄而亡的有戾气,不能葬在家族墓地,只能葬在佛寺中,用佛法化解戾气。所以二凤在昭陵边修佛寺,并且把小犀牛葬在那里,其实已经是在打擦边球,没办法再近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乐游原

: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树木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1-182

长空澹(dàn)澹孤鸟没,万古销(xiāo)沉向此中。
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没:消失。销沉:形迹消失、沉没。销:同“消”,消散,消失。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líng)无树起秋风。
事业:功业。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无树:即每棵树。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1-182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1-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闺思

: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niǎo)袅城边柳,青青陌(mò)上桑。
袅袅:纤长柔美貌。陌上:路旁。陌,田间小路。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叶:此处指桑叶。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是从上古诗歌中借鉴而来。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周南·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9-8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日蓝田崔氏庄

: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2、 徐永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3-474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强:勉强。今:一作“终”。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倩:请。

蓝水远从千涧(jiàn)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玉山:即蓝田山。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zhū)(yú)仔细看。
健:一作“在”。醉:一作“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2、 徐永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3-474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参考资料:

1、 徐永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3-47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新丰折臂翁

: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新丰有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头发、胡子、眉毛全都像雪一样白。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他的右臂已经断了,只得将左臂搭在他玄孙的肩上,由他的玄孙扶着向店前走来。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我问他右臂折断有多久了,又问他是因何折断的。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他说:“我的籍贯就在新丰县,我出生在太平盛世,没有遭遇过战争。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经常欣赏梨园子弟的歌唱演奏,连什么是旗枪和弓箭都不知道。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谁知不久就赶上了天宝年间朝廷的大征兵,有三个成年男子的家庭,就要抽取一个当兵。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抽取这些壮丁以后,要驱赶着他们去哪儿呢?要在五月里远征万里之外的云南。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听说云南有一条泸水,夏季椒花凋谢之时,泸水就会烟瘴弥漫。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大军徒步渡河的时候,河水会热得像滚汤一样,渡不过十个人就会有二三个死掉。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当时村里到处都是儿子告别爹娘、丈夫告别妻子那哀痛的哭声。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大家都说,前后几次远征云南的人足有千千万万,却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我那年二十四岁,名字也在兵部征兵的名册之中。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我不敢让人知道,趁着夜深的时候,偷偷地用一块大石头捶断了自己的右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于是,我就因为既不能拉弓也不能摇旗,得以避免被远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我不是感觉不到伤筋碎骨的痛苦,只是希望能够在选征兵丁时被淘汰,从而留在家乡。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这条胳膊已经折断了六十年,我虽然残废了一肢,但保全了性命。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如今每逢刮风下雨的寒夜,我的断臂都使我疼得彻夜难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但我不但不后悔,还为自己能够活到现在而欣喜。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否则我也会死在泸水旁,连尸骨都没人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只能成为身死云南的望乡鬼,在万人坟里呦呦地哭号。

老人言,君听取。
这个老人的话,你一定要认真地听一听。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你难道没听说过,开元年间的宰相宋璟,为了避免边将穷兵黩武而不赏边疆的战功?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你难道也没听说过,天宝年间的宰相杨国忠,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而鼓励征战?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等不到建立战功,人民就会怨恨四起,若是不信,就请问问新丰的折臂老人吧。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35-140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64-366页3、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39-42页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bìn)眉须皆似雪。
新丰:县名。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bì)凭肩右臂折。
玄孙:孙子的孙子。左臂凭肩:左臂扶在玄孙肩上。

问翁(wēng)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来:以来。致:招致。因缘:缘故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圣代:圣明时代。折臂翁大概生于开元中期,并在开元后期度过青少年阶段。开元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故称“圣代”。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梨园:玄宗时宫庭中教习歌舞的机构。新丰是骊山华清官所在地,所以老翁能听到宫中飘出的音乐。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无何:无几何时,不久。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云南:此处指南诏。

闻道云南有泸(lú)水,椒花落时瘴(zhàng)烟起。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的一段江流。瘴烟:即瘴气,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山林间因湿热蒸发而产生的一种能致人疾病的气体。

大军徒涉(shè)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徒涉:蹦水步行。汤:滚开的水。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dié)中有名字。
兵部:唐尚书省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牒:文书。此处指征兵的名册。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将:介词,以,用。捶:敲击。

张弓簸(bǒ)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簸:摇动。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且图:苟且图得。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此臂折来:一作“臂折以来”。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yōu)呦。
万人冢:作者自注说,云南有万人冢,在鲜于仲通。李宓军队覆没的地方。呦呦:形容鬼哭的声音。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宋开府:指宋璟(jǐng),开元时贤相,后改授开府仪同三司。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杨国忠: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拜相。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35-140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64-366页3、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39-42页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此诗写了一位在天宝年间逃过兵役的老人,当时,宰臣“欲求恩幸立边功”,发动对南诏的战争,无数被强征去当兵的人冤死异乡,这位老人“偷将大石捶折臂”,才留得残命。这位命运悲惨的老人,却以欣喜口吻自庆侥幸,让人读来更觉得悲哀,同时也感受到诗人的目的不仅在记叙一桩往事,而是反映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无穷苦难。

  此诗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首句至“兼问致折何因缘”,主要是描绘折臂翁的外观形象,并向第二段过渡。第二段是全诗的主体,自“翁云贯属新丰县”至“万人冢上哭呦呦”,长达三十四句。此段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事,不仅使诗产生了真切自然之感,而且增强了诗叙事内容的可信程度。第三段自“老人言,君听取”至结束,诗人又直接出面,发表议论。

  这位老人的籍贯属于原来的新丰县。他本是幸运的,因为他生逢圣明的朝代,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开元时期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他不懂得旗枪弓箭为何物,而听惯了宫苑梨园中传出的歌舞管弦之声。可是好景不长,天宝时期,云南一带烽烟四起,朝廷大肆抽丁,在凄惨的哭泣声中,儿子告别母亲,丈夫告别了妻子。因为他们听说云南泸水一带,瘴气迷漫,更何况还要徒步渡过那热如沸汤的大河呢!据说前后奔赴战场者,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这一年,他二十四岁。很不幸,征兵的名册上赫然列着他的名字。夜深人静,他偷偷地用石头将自己的手臂砸断。从此他变成了残废,但也由此逃脱了远征云南之苦。作为一个断臂的残废人,他是不幸的,因为六十年来,伤痛时肘折磨着他;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又是幸运的,他没有做云南万人冢上的望乡鬼,他毕竟还活着,虽然活得并不舒服。

  作品最后一段“老人言,君听取”云云,旗帜鲜明地表白了自己的观点。开元时的贤相宋璟,为了防止边将为邀功而滥用武力,对于杀敌有功的天武军牙将郝灵佺并没有论功行赏,仅在次年授他为郎将,这样做防止了与少数民族的纠纷,保证了边境的安宁。而杨国忠之流为达到个人邀功固宠的卑鄙目的,不惜开边寻衅,视数十万人的性命为儿戏,驱赶他们到环境极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去作战,造成千万个家庭的悲剧,也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者把宋璟与杨国忠作了鲜明的对比,其褒贬倾向不言自明。他对宋璟的行为是赞赏的,他反对不义战争,希望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显示出诗人的宽大胸襟和善良的愿望。

  此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完全符合诗人《新乐府序》所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要求,有如常山之蛇,首尾照应。在表达作者的主观倾向时,仍不忘以新丰折臂翁的悲惨遭遇作为富有说服力的活见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91-49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