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不解风情的东风吹来,轻拂着她的裙衩。在寂寞的夜里,背靠着丝纱的灯罩,映照出纤细身影。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沉香燃尽,烟气也已消散,露珠滴落在成对的鸳鸯瓦上。夜里天气变得寒冷,但立于樱桃树下面花蕾的香气却愈加宜人。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全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第281页2、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5月:第24页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chà)。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东风:即春风。湘裙:湖绿色的裙子。衩:为衣裙下边的开口。纱笼:一种以纱制成的罩子,用以罩在熏炉外面。
爇(ruò)尽水沉烟,露滴鸳(yuān)鸯(yāng)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爇:燃烧。水沉:即水沉香、沉香。鸳鸯瓦:成双成对的瓦,两两相扣,如同相依的鸳鸯。花骨:花枝。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全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第281页2、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5月:第24页这首词的主题为咏愁之曲,词人上片画人,下片写景,无一愁叹之词,却处处渗透着情愁的气息,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同身受。
词的上片,词人勾勒出一位浅浅女子的哀婉伤春形象。在这里,词人没有直接描绘女子的容貌,而是以清朝贵族女子的平素所穿的湘裙和其纤纤腰身人手,从侧面展现出女子的姿态容貌,说明此女的俊秀与温柔。下句“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则交代了时间是晚上,春夜里女子一人在室,细看女子姿态,背靠着丝纱的灯罩,灯光勾勒出女子的纤腰,孤独一影,动静映衬,此画面静谧优美俨然一副思妇相。让人想入画探视,猜想女子为何人而愁,在这孤独的夜里一个人难诉愁情。上片几笔文字落在女子身上之物,而非景物描写,在于刻画女子形象,给读者以朦胧之女子容颜,清晰之愁情丝绪。此谓画人。
下片文笔重在写景,描写女子身边环境。景入眼眸的是沉香燃尽的一瞬,香烟袅袅升腾,然后弥散在空气中,犹如女子的愁丝飘散,烟已断,情不断。此处说明夜已深,女子还在孤独徘徊。鸳鸯瓦自成双。而女子却是形单影只。此处以双反衬单、以喜衬悲的效果油然而生。已是愁情极致,却还有“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的冷美景象。下片皆是景物描写,但是词人以花骨比喻女子,立于樱桃花下,静谧而清俗,因愁情而美丽动人。以景喻人,此谓写景。
整首诗在画面上,冷静优美,刻画人物形象上没有冗长的词句,寥寥数笔勾画出内涵丰富女子,笔法细腻。在环境的衬托与渲染上更是给形象增添了愁绪的内涵,让读者通过环境这一介质直通女子的心里。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纳兰容若词传 仓央嘉措诗传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58页为有书来与我期,便从兰杜惹相思。昨夜蝶衣刚入梦,珍重,东风要到送春时。
期盼有书信来与我期约,所以见到香草和兰草还有杜若,就禁不住起相思之意。昨天夜里梦到了友人,道一声珍重。到了暮春时节,而且东风就要把美人吹送到自己身边来了,虽然相见遥遥无期,相思却绵绵不断。
三月正当三十日,占得,春光毕竟共春归。只有成阴并结子,都是,而今但愿著花迟。
此时正当三月三十日,春景不常,很快春天就要离去了。虽然以后将是遍地的绿荫和累累的果实,可如今我却盼望春天再长一些,花期再长一些。
参考资料:
1、 惠淇源.婉约词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310-3102、 王寅生 ,张福海选注.爱情词品珍:东方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222-2233、 朱明伦.古代情词三百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278-2784、 秋枫.婉约词(图文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3月:290-290为有书来与我期,便从兰杜惹(rě)相思。昨夜蝶(dié)衣刚入梦,珍重,东风要到送春时。
与我期:言对方有信来与我相约。兰杜:兰草和杜若,均为香草。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三月正当三十日,占得,春光毕竟共春归。只有成阴并结子,都是,而今但愿著(zhù)花迟。
毕竟:到底,终归。成阴并结子:后人常以“成阴结子”喻比女子结婚生子。而今:如今。 但愿:只愿,只希望。
参考资料:
1、 惠淇源.婉约词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310-3102、 王寅生 ,张福海选注.爱情词品珍:东方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222-2233、 朱明伦.古代情词三百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278-2784、 秋枫.婉约词(图文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3月:290-290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我们都把它当成一寸黄金般去珍惜,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的重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要学习精卫填海的精神,不把东海填平誓不罢休。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kuǎ)离分裂力谁任。
侉离:分割。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诗中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
诗题中梁任父即指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作者对梁的尊称,旧时“父”字是加在男子名号后面的美称。“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
首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作者起笔便饱含深情的赞美作国的大好河山,蕴涵着对大好河山的珍爱之情。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会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几多痛楚,这么好的河山却被列强瓜分殆尽,此种局面又怎不让人扼腕叹息,痛恨。
次句“侉离分裂力谁任”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意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作者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之中的重任。一片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第三句“杜鹃再拜忧天泪”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丛帝也因此受到感动,变成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这里是作者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最后一句“精卫无穷填海心”精卫,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淹死在那里,灵魂便化为精卫鸟,不停的衔来西山之木石,誓把东海填平。后来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诵读此诗,觉字字含情,句句蕴泪,作者那一腔忧国报国之情,跃然纸上。其殷殷之心,皇天可鉴。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孤零零的镇江城被四围的青山环绕,秋天登高,站在北固山的山顶放眼眺望,大地沐浴在秋天夕阳的余晖中。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滚滚长江向东奔流,一直流向大海,青天白云却似乎向西飞驰。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北固山看大江孤城铁瓮(wèng)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铁瓮:镇江城的别名。落晖:夕阳。
眼见长江趋(qū)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趋:快步向前。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北固山看大江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秋高气爽,夕阳西下,正是登山游览的极好时刻。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到镇江城北,登上北固山头,坐下来,要好好欣赏一番这江畔山城的壮丽景色。
山城全貌历历可见。四面高山环绕,孤城坐落其中,简直就像陷在瓮底一样。人们把镇江称作“铁瓮”,真是名不虚传。最壮观的还是北面的大江。万里长江千回百转奔向东方,到这里已临近漫漫征途的尽头,马上要做最后冲刺了。看吧,汹涌澎湃的江水,卷起滔滔大波,掠过山脚,直向大海而去。诗人注视着,凝望着,无意中一抬头,啊,头上青天正向着夕阳,向着西方飞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