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跸淮安一宿即过

:

鹅黄垂柳迓清明,野望湖边远碧横。古渡烟波春色好,新堤静溜水心平。

杏花才吐梅先尽,鸲鹆偏言莺未鸣。迅速行舟惟一目,何关有意与无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渡黄河

: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1461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yú)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须臾:一下子。翻说:反而说。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1461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后两句说人情的险恶更有甚于黄河浊浪,所以不应说黄河是畏途。这首诗运用反衬的手法极写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

  前两句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习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8892、 王英志选注.元明清诗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05月:2583、 傅德岷,卢晋主编.诗词名句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6:3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谒岳王墓

: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天下人之所以开始更加敬重西湖,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主要是西湖畔有了岳飞和于谦的祠庙和坟墓。

参考资料:

1、 刘建平 编著.《子规犹啼——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9月:217-218页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谒(yè):到陵墓致敬。岳王墓:即岳飞的坟墓。江山:江河和山岭,即大自然的山水。神化: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妙到了极点。丹青:朱砂和石青,是中国古绘画中常用的颜色。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岳于双少保:指岳飞和于谦,他俩曾官封少保,两人的墓都在西湖边。

参考资料:

1、 刘建平 编著.《子规犹啼——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9月:217-218页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首句“江山也要伟人扶”,写得十分凝重,即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社稷也需要杰出人物扶持,出句不凡。次句“神化丹青即画图”,指的是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图。作者是来谒墓的,之所以要对眼前景色来一番议论,是富有深意的,作这番铺垫是为了彰显作者心中的崇敬之情,三、四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即道出了原委,这是因为仅有西湖的自然景观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景观的支撑,如此方能相得益彰,景观的内涵才能体现,特色才能凸显。天下人之所以开始更加敬重西湖,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主要是西湖畔有了岳飞和于谦的祠庙和坟墓(岳飞葬于西湖的栖霞岭下,于谦葬于西湖的三台山中),岳飞和于谦,一为南宋的民族英雄,一为明代的民族英雄,两人都是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清官,又都是遭到昏君、奸臣陷害致死,历代受人敬仰和纪念。明代诗人张煌言诗云:“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概括十分精辟。它表明,人民心中有杆秤,孰忠孰奸墓前分。

参考资料:

1、 刘建平 编著.《子规犹啼——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9月:217-21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你抹掉泪水,颤抖着依偎在我怀里。分别之后,你我承受着相同的凄凉痛楚。每逢月圆,便因不能团圆而倍感伤心。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回忆起你最让我心动的一刻,是你那堪称第一的绘有折枝图样的彩色的罗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匀泪:拭泪。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不胜:承受不了。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fèn)孤眠过,山枕檀(tán)痕涴(wò)。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料想。山枕:枕头。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檀痕:浅红色的泪痕。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涴:浸渍、染上。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花样:供仿制的式样。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由于作者的气质与秉性使然,所以即使内容为艳情,词作也往往会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早期花间词不仅内容空虚、意境贫乏,而且多追求辞藻的雕琢与色彩的艳丽,虽然词人多为男子,但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却带着极浓重的脂粉气;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虽然也写男女幽会,却在暖昧、风流之外多了几分清朗与凉薄。

  发端二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很明显出自于李煜在《菩萨蛮》中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一句。小周后背着姐姐与后主在画堂南畔幽会,见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紧张、激动、兴奋之余难免娇躯微颤;纳兰词中的女子与情郎私会于“曲阑深处”,见面也拭泪啼哭。但是细细品味,后主所用的“颤”字更多展现的是小周后的娇态万种、俏皮可人,而纳兰这一“颤”字,写出的更多是女子的朋情之深、悲戚之深,同用一字而欲表之情相异,不可谓不妙。

  曲阑深处终于见到恋人,二人相偎而颤,四目相对竟不得“执手相看泪眼”,但接下来纳兰笔锋一转,这一幕原来只是回忆中的景象,现实中两个人早已“凄凉”作别,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难耐的凄清与幽怨。夜里孤枕难眠,只能暗自垂泪,忆往昔最令人销魂心荡的,莫属相伴之时,以折枝之法,依娇花之姿容,画罗裙之情事。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再现夫妻重聚时的情景,字句间一片春光凄凉。从词意上看,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与妻子相恋的情景,通篇皆作追忆的口吻。

  上片布景,展现相见之时及别离之后的情景。“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别后的凄凉,最难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读来令人摇心动魄。虽并非初次,却仍然有点紧张。暗地里,偷偷匀拭着眼泪,心潮激荡。回想起别后,两处相思,一样凄切悲凉。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

  下片说情,剖示当下的心境。“半生已分孤眠过”,紧承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凄怆词意并未因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结句处的“折枝花样画罗裙”,借物映人,含蓄委婉。

  布景与说情,尽管皆记忆中事,但其注重于捕捉当时的感觉和印象,却令得已经过去的景和情,鲜明生动地浮现目前。

  与很多花间词相比,李煜的艳词大多做到了艳而不俗,能将男女偷情幽会之词写得生动而不放荡。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又在李煜之上。

  这首词首尾两句都是追忆,首句写相会之景,尾句借物映人,中间皆作情语,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尽而不尽之意,于凄凉清怨的氛围中叹流水落花易逝,孤清岁月无情,真是含婉动人,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17-1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握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握立,总无语,也依依。
夕阳西下,是谁把她从楼上唤出,她柔嫩的手里握着一把香草,她站在台阶握回头看看。却强忍着笑意站住了尽管一语不发,却依然很美丽。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信中约定好却没能如期而至,就不要再说什么相思。劝你沉醉在小窗,还没到落花相见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02页2、 纳兰性德著;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第142页3、 纳兰性德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第103页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tí)。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香荑:原指散发着芳香的嫩草,此处指女子柔嫩的手指。荑:茅草的嫩芽。总:通“纵”,即使,纵然。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笺书直恁(nèn)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笺书:信札,文书。直恁:竟然如此。无凭据:不能凭信,难以料定。指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即谓“误期、爽约”之意。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02页2、 纳兰性德著;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第142页3、 纳兰性德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第103页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上阕中“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夕阳西下时分,伊人从楼上被人唤出,下得楼来与人相亲,她的手指,白嫩如荑。“一握香荑”并非说她手里握着一把香草,此句乃是对伊人形貌的刻画,正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用柔嫩的白茅芽比喻美人的手指,描绘庄姜之美。古代男女相约,十分不易,但是伊人下得楼来,却忍笑伫立,一语不发,叫人摸不着头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三句,是描绘女子的神情:本该见情郎了,她却回头忍笑,婧婧地在阶前倚立,静默无语;但即使没有言语,在情郎眼里,也还是那样楚楚动人。描写二人相会时,词人从女子落笔,写得精致活泼,数十字之间将伊人的形貌神情,心波暗涌,情人间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写得清透,读来惟妙惟肖。

  下阕道破伊人忍笑伫立,一语不发的原因。“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她嗔怪情人信中相约却失约,故假意娇嗔说: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你误期爽约,请你不必再说对我的相思了。但不是真是“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大约是看见情人慌乱着急,自己心下又不忍,遂以俏皮的口吻转口来抚慰情人珍重春光好沉醉,不要因为犹豫而耽误了两人相处的好时光,言语间隐有“有花堪折直须折”的雅骚之意,含情女子的曲款心事,不言而喻,而彼此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亦活灵活现。精准的用词中,看得出其中缱绻的情意,离愁,离恨,相爱,相守,爱情之中的种种,纳兰尽悉把握词中。生命犹如朝露,虚幻间便很快度过了一生,如果不及时把握,那悔恨的将会是自己。

  这首《落花时》虽写情人幽会,但细致入骨,周身春光亦仿佛流转不定,眉目相照时只见缱绻未露轻薄,其风流蕴藉处颇有北宋小令遗风,言辞殊丽,一似月照清荷。珍重而亲昵,这是纳兰性德风骨心境高于一般市井词人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19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

: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帽上积着城市中的风尘,我来到都城的城北。城中正刮着大风,卷起尘土,满城都漠漠一片,人家的楼台隔着尘土,模糊不清。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我仰望飞雁,直到雁影消失在遥远的天空中。天边的山脉一线,云层重重叠叠,要下雪了,这雪花将洒遍大江南北。

参考资料:

1、 罗斯宁,罗镇邦选注.历代词三百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第316页2、 龚自珍著;侯荣荣解评.龚自珍集:三晋出版社,2008:第149页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人(mò)人楼台隔。
一帽:暗用“侧帽”典。本处取其风流自赏意。红尘:闹市的飞尘。韦杜:唐代韦氏、杜氏的并称。这里指北京城中贵族豪门所集中居住的地方。人人:形容分布。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dié),江北江南雪。
目送飞鸿:眺望天边雁影。景:同“影”,这里指雁影。关山:关隘和山川。这里指北京郊区的西山等。

参考资料:

1、 罗斯宁,罗镇邦选注.历代词三百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第316页2、 龚自珍著;侯荣荣解评.龚自珍集:三晋出版社,2008:第149页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上片开头便由骑马出游写起。先写骑马出游的风貌。“一帽红尘”,点明出游时风尘仆仆, 同时,还说明了出游所经之路是尘埃飞扬的闹市。再写骑马出游的行踪,以“韦杜人家北”代指清都京师中的显贵豪门的住宅区。随后, 写所见到的显贵豪门住宅区的楼台,并以“满城风色”作比,认为有“隔”。作者在此未发一个议论, 但却表示了对显贵豪门厌弃的态度。

  下片转写飞鸿南去。飞鸿飞去的地方正是作者家乡所在的江南,于是,禁不住对家乡的思念而“目送飞鸿”,一直望到飞鸿的影子在远天消失。作者的思乡之心便飞过了隔绝的关山,从千迭的乱云中穿过,想象到家乡可能也正是千里飞雪。下片写南去的飞鸿,进而抒发了思乡之情,表面上看来与上片表达的思想关系不大,实际上,越写思乡之切,就越使得对显贵豪门厌弃的态度更加鲜明。

  词的上、下两片,虽各有侧重,但又是完整的一体。两片相接,照视线的移动,由望高楼到望空中,再到望飞鸿,合理而自然。全词无议论,以形象的语言写所见、所想,再透过所见、所想显露出要表达的思想。写所想,能驰骋想象,飞过关山,穿过乱云,展现了千里飞雪的壮阔图景。

参考资料:

1、 刘福元.古代词曲名篇选读: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第24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